声生不息张雨生 全球关注
(资料图片)
本文转自:深圳特区报
《张雨生:1994创作辑》 蛋泥儿君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年1月版
■ 蛋泥儿君
继去年大获成功的《声生不息·港乐季》之后,《声生不息·宝岛季》日前也与观众见面,并持续引发热潮。喜爱华语流行音乐的人们赫然发现,在前两期就出现了已故著名歌手张雨生的两首代表作《我的未来不是梦》和《天天想你》。尤其第一期压轴,长沙录制现场的歌手与人在宝岛的台湾民众跨越海峡两岸,一同用《我的未来不是梦》歌唱自己的奋斗、梦想、承诺和执着,让我们一览宝岛音乐的经久魅力,也体会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之情。如果说《声生不息·宝岛季》是对台湾流行乐坛数十年成就的回顾与总结,那么这首《我的未来不是梦》就是两岸人民勇敢“追梦”最好的体现。
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他们无法错过的名字,对我来说,张雨生就是注定要“相遇”的那些名字之一。初识宝哥(歌迷对张雨生的昵称),是《我的未来不是梦》那首歌,激荡的节奏、动听的旋律还有那高亢的嗓音,让我这个80后一下子就记住了张雨生这个名字。一路听来,张雨生成为了我最喜爱的歌手,因此我想用这本《张雨生:1994创作辑》,向更年轻的朋友完整介绍张雨生的创作生涯。
本书选用1994年发行的张雨生《卡拉OK·台北·我》来做串联的主线,为什么要选择这张知名度并不高的专辑?首先我觉得这是张雨生最被忽视的专辑,同时,我认为这张专辑不但是一张杰出的唱片,更代表着当时华语音乐对Band Live录音方式实验的最高水准,其中所尝试的音乐类型与风格之多样性,歌词涉及内容之广度远超一般流行音乐专辑。而我的这个认识,也越来越成为更多专业人士的共识。
以一张专辑串起一位音乐人的人生,兼评论他的作品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我原先的写作计划,是先按照歌手、创作人、制作人、舞台剧音乐总监的不同角色介绍张雨生,之后将专辑内的作品按照不同曲风分类评析,并按照这种结构写了一段时间。然而,写作的瓶颈期很快到来,因为脱离作品单谈概念,写出来的文章让我自己读起来都觉得索然无味。于是我按照《卡拉OK·台北·我》专辑中的每一首歌,作为书中每一个章节重新布局,随后,我把想要阐述的内容结合在每一首歌的赏析过程中。
在写作过程中,为了找灵感,我又如年少时将自己关在屋中,关上灯,戴上耳机,闭上眼睛,让自己的思想随着音乐旋转、飞扬,我又一次回到少年时心无旁骛听音乐的最佳状态,又一次回到音乐搭建的精神家园。当然,当下的岁月有从前无法比拟的优势,除了音乐资源齐全,各大视频网站也给我的写作提供丰富的视频资料,尤其是宝哥的访谈,更是让我能无限接近张雨生创作《卡拉OK·台北·我》以及其他作品时的思路。
写作中,我还翻阅了宝哥大学乐队吉他手杜仲杰的回忆文章。他以一个圈外人的角度看宝哥的音乐之路,写了很多业内人士反而不会细致讲述的录音过程。而给予我最珍贵的帮助,是与宝哥密切合作的录音师王俊杰(歌迷们尊称他为K哥),K哥不厌其烦的解答了我对于细枝末节的考据,让我尽可能的还原宝哥在录音室中工作的场景。
这本《张雨生:1994创作辑》,糅杂了我自第一次听到《卡拉OK·台北·我》至今二十年来,对流行音乐的聆听感受以及对音乐产业的理解和研究。如果您和二十年前的我一样,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到《卡拉OK·台北·我》这张超越了时代的前卫专辑,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您了解一个更加全面、立体的张雨生,如此,世间又多了一个真正理解张雨生和他音乐的听众,这就是声生不息吧。